家長里短,很多家庭矛盾紛爭層出不窮,因為人與人的性格之間具有差異性,因而很有可能會產(chǎn)生矛盾。而皇帝的一家更是擁有無數(shù)矛盾,兄弟之間要謀權(quán)奪位,斗得狠了還會往死里弄。而嬪妃之間也需要爭寵,常常兩面三刀口蜜腹劍,還時不時弄些小計謀害人。感興趣的讀者和知秀網(wǎng)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但是在古代,有個900多人的家庭竟然沒有起紛爭,讓當(dāng)下的百姓十分震驚。這個人的名字叫做張公藝,出生于公元577年,他是著名的長壽老人,一共活了99歲,經(jīng)歷了北齊、北周、隋和唐四代。在北齊時,高永樂便表揚過他的一家人,而隋文帝時期,也有王孫貴族到他家拜訪。到了唐太宗時期,他同樣也下了詔書賞賜這個家族。
649年,李治即位,覺得這個家庭人實在是太多了,萬一要造反,那可是力量巨大。而恰巧他的后宮也不太安寧,這時的他便想一石二鳥,先看看張家有沒有不臣之心,如果沒有的話也可以順帶找張公藝取取經(jīng)。665年,李治去泰山游玩,途中拜訪了張公藝一家。
李治一到他家,便接受了張公藝一家賓至如歸的照顧,他們回答問題時也畢恭畢敬,他稍微放下了一點心。在于他們接觸的時候,李治臉上精彩紛呈,既有佩服,又有害怕。這一家人竟然真的如別人所說那樣,沒有鬧一點矛盾,這樣做到可真的是非常難,當(dāng)然,作為皇帝的他也自然想到了如果他們要造反那即將是一股巨大的力量。
于是,李治想探尋張家的態(tài)度,如果張公藝把治家之道傾囊相授,他便會稍微安下心來。聽完李治的詢問后,后者摸摸胡須,果斷地告訴了他的治家方法。首先,他們家里一視同仁,不會差異對待任何人,因而才能家族愉悅。其次,他們將家里的宅子封為很多區(qū)域,每個人都規(guī)定了居住范圍,而他們家里所有人賺的錢都得交給家里管事的人,然后再統(tǒng)一分配,這樣就不會有爭吵與矛盾。
而要吃飯的話,他們會派人敲鐘,如果聽到了鐘聲的話,大家都會出來吃。至于衣服的話,也是有人統(tǒng)一制作,再統(tǒng)一分配。最讓人覺得離奇的是,他們家里的狗都被訓(xùn)練出來了,如果有一只狗沒來的話,其他狗是不會先吃的。
李治聽了他的話后,實在是很佩服,但是他還是保持著懷疑態(tài)度,同時也想看看張公藝對自己的態(tài)度。于是派人給他家賞了兩個梨子,要張公藝分給家里900個人吃。梨子那么小,而家里人那么多,這可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但是張公藝交了一份滿分的問卷,李治事后也心服口服。
他叫家人將這兩顆梨子搗碎,隨后加了很多水,讓所有人都吃了一口,這樣既能做到讓每個人都吃梨子,又能確保他們不會因此而爭搶。這時李治開始真心實意地向張公藝請教了,他想知道他們家究竟是怎樣才做到這種樣子的。
后者欣然一笑,在紙上寫下了“忍”字,他認(rèn)為天下大事,都需要靠忍,這樣才能保證家族和睦。他家專門寫了一首《百忍歌》的家訓(xùn),還給家宅命名為百忍堂,因而才能治家有方。聽完之后,李治大有所悟,給他們家獎賞了數(shù)百匹絹布,以此來表揚他們的治家之道。
事實上,張家的這種形式很像共產(chǎn)社會,他建立的這個家庭,確實于現(xiàn)如今的我們有很大的借鑒意義。而他的家族在李治來之后,結(jié)局依舊很好,整個家族興盛百年,一直和睦,成為了當(dāng)之無愧的大家庭,后代還專門立了墓穴來紀(jì)念張公藝,百忍堂儼然成為了一個文化景點。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