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在很多人眼里,那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非常的風光。歷史上的名相也是非常的多,很多人以一人之力力挽狂瀾,挽救時局。當然了,也有很多奸相,沒有起到什么好作用。
說起大宋,有一句話估計很多人聽過,那就是“北宋多名相”。
客觀地說,北宋的名相確實不少,像趙普、寇準、王安石、司馬光等等,這些人隨便拎出來一個都是家喻戶曉的大人物。
尤其是王安石等人,詩詞佳作全是流傳至今。
可是北宋在軍事上實在是不敢恭維,那么名相眾多的北宋,為何沒有能發(fā)展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
第一點,北宋的宰相沒有多大的權力。
趙匡胤建立大宋后,整體上沿襲了大唐的政治制度,但是宰相不再是三省長官擔任了,而是另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同時又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通稱執(zhí)政,與宰相合稱“宰執(zhí)”。
軍事大權在樞密院手里,這樣等于說真正的宰相其實只管“文”了,說的通俗一點那就是國內(nèi)的事。而三司使又分割了宰相的財政大權。
所以說,北宋的宰相其實管不了多少事,不管是誰在這個位置上,都一樣。
等于說,北宋從根兒上就已經(jīng)把宰相的范圍和權限框得死死的。換句話說,北宋設置宰相,根本就不是為了強國強軍,而是內(nèi)部的穩(wěn)定,發(fā)展經(jīng)濟。
這樣在面對賠款的時候,朝廷不至于拿不出來。
不過很多宰相還是在有限的權限內(nèi)完成了很好的任務。
但是這些更多的只能體現(xiàn)在吏治、經(jīng)濟等等方面。所以在軍事上還是老樣子,該挨打就挨打。
另外一點不得不提,再有名的宰相,其實也要建立在統(tǒng)治者英明的基礎上,如果皇帝不愿意這么做,宰相是沒有這么大的權力的,至少在北宋是這樣。
由于北宋對于權力的控制非常嚴格,所以絕對不會出現(xiàn)大明張居正改革那樣的情況?;实垡膊桓蚁路艡嗔Γ噪m然名相很多,但不該干的事不能干,否則恐怕馬上就要讓出這個位置了。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