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立秋為何要“貼秋膘”:什么叫“貼秋膘”
北京人自古就有好吃的習(xí)慣,并且是什么季節(jié)吃什么,在這方面北京人特別的在意和講究。比如說立春那天吃春餅;谷雨那天煮面條;端午時節(jié)包粽子;立秋燉大肉,(意為貼秋膘)。那么何謂“貼秋膘”呢?
實際上在炎熱的夏季,北京人有“苦夏”之說。由于天太熱,人們什么都吃不下去,有厭食之感。每日除了花樣翻新的吃一些個過水涼面條以外,再也沒別的可吃。這既是一種季節(jié)反映,同時也是一種心里反映。一但立秋雖仍然很熱,而人們的身上再無濕粘不適之感,畢竟涼爽的秋天快要到了。于是就開始萌發(fā)了要做點好吃的想法,以補償入夏以來的虧空,吃什么呢?最解饞的是燉肉!用吃燉肉的辦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補回來,所以叫“貼秋膘”。這種習(xí)慣不知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但卻流傳到了今天。
2.立秋為何要“貼秋膘”:2017年立秋時間
2017年立秋時間:8月7日 15:39:58,農(nóng)歷2017年六月(大)十六。
立秋是秋季的開始。
立秋時,北斗指向西南。太陽黃經(jīng)為135°。從這一天起秋天開始,秋高氣爽,月明風(fēng)清。此后,氣溫由最熱逐漸下降。
立秋三侯
涼風(fēng)至:刮風(fēng)時人們會感覺到?jīng)鏊?,此時的風(fēng)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熱風(fēng)。
白露降: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chǎn)生。
寒蟬鳴: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
3.立秋為何要“貼秋膘”:立秋的飲食習(xí)俗
1、吃西瓜
江蘇各地都有立秋日吃西瓜的習(xí)俗,稱為啃秋。而立秋這天,也往往是這一年最后一次吃西瓜——人們覺得立秋后,早晚天氣變涼,吃涼的東西會對腸胃產(chǎn)生影響,因此立秋后就不再吃西瓜。
2、食秋桃
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jìn)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rèn)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3、吃清涼糕
在金華市民的心里,立秋吃西瓜、吃清涼糕是必不可少的傳統(tǒng)習(xí)俗。何為清涼糕?就是用番薯淀粉熬成羹狀,倒在碗里。待第二天早上,結(jié)成一整塊。遠(yuǎn)看似一塊圓潤剔透的白玉,然后切成小塊,撒上白糖、醋、薄荷,清涼爽口、酸甜開胃。
4、吃“福圓”
立秋節(jié)氣是臺灣龍眼的盛產(chǎn)期。人們相信吃了龍眼肉,子孫會做大官,而且龍眼又稱為“福圓”,所以有俗諺:食福圓生子生孫中狀元。
5、食小赤豆
從唐宋時起,還有在立秋,必須用井水服食小赤豆的風(fēng)俗。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時要面朝西,這樣據(jù)說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6、吃“渣”
山東萊西地區(qū)流行立秋吃“渣”,一種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秋天是胃腸道疾病的高發(fā)期,很多地區(qū)的民俗帶有治病和祈求一年健康的寓意。四川、山東是這一類民俗的典型代表。
7、懸秤稱人
清朝時,那時嘉興的民間流行在這天以懸秤稱小孩的體重,再將體重與立夏時的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叫“苦夏”。那時的人們認(rèn)為,既然瘦了就需要“補”,也就是立秋時俗稱的“貼秋膘”。
8、貼秋膘
民間有句俗語:立秋到,貼秋膘,冬去春來身體好。說的是天涼以后,人們應(yīng)該多吃些肉食,補充一下因伏天食欲差、加上流汗而帶來的虧虛,提高免疫力。不過,許多網(wǎng)友表示,現(xiàn)在的生活不比從前,平日里已經(jīng)吃得很好、夏天也注意保養(yǎng),因此不需要在立秋那天特別食補。
4.立秋為何要“貼秋膘”:立秋養(yǎng)生吃什么
蓮藕:荷蓮一身寶,秋藕最補人。立秋后空氣干燥,人容易煩躁不安。這時要多吃一些清心潤燥的食物來消除秋燥,其中蓮藕為首選。蓮藕開胃清熱、潤燥止渴、清心安神。它富含鐵、鈣等微量元素,植物蛋白質(zhì)、維生素以及淀粉,有明顯益血益氣的功效,也可增強人體免疫力。
木耳:木耳有黑白之分,白木耳就是常說的是雪耳、銀耳,富含膠質(zhì),爽滑可口,容易消化,為清補的滋養(yǎng)食品。白木耳具有滋陰、潤肺、生津的作用,加上冰糖熬水燉服就是一種理想的滋陰潤肺佳品,可以用來調(diào)理秋季的肺燥干咳。黑木耳的營養(yǎng)成分與白木耳相似,黑木耳的鐵元素含量非常豐富,可以改善缺鐵性貧血。白木耳加適量冰糖可做成冰糖銀耳,黑木耳的常見吃法為生炒、蒸和煮湯,最好與豬肉豬肝或禽類一起烹調(diào),既營養(yǎng)又美味。
蘿卜:白蘿卜性涼,味甘。熟者性溫,味甘。入肺、胃經(jīng)。具有消積滯、化痰熱、下氣寬中的功效。它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和微量元素鋅,有且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它具有消積滯化痰熱下氣寬中等功效,所以能用于食積脹滿,痰嗽失音、消渴、腫瘤、痢疾等病癥。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