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儒家經(jīng)典著作,由戰(zhàn)國中期孟子和他的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所著,與《大學(xué)》《中庸》《論語》合稱“四書”,也是四書中篇幅最長,部頭最終的一本,直到清末時期都是科舉必考內(nèi)容?!睹献印饭财咂?,記錄了孟子與其他各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游說諸侯等內(nèi)容,其學(xué)說處罰點為性善論,護長德治。
《離婁上》共二十八章。
孟子·離婁章句上·第九節(jié)
【原文】
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1,所惡勿施爾也2?!?/p>
“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1也。故為淵驅(qū)魚者,獺2也;為叢驅(qū)爵者,鹯也3;為湯武驅(qū)民者,桀與紂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則諸侯皆為之驅(qū)矣。雖欲無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4也。茍為不畜,終身不得。茍不志于仁,終身憂辱,以陷于死亡?!对姟吩疲骸浜文苁纾d胥及溺5?!酥^也?!?/p>
【譯文】
孟子說:“桀和紂喪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老百姓;失去了老百姓,是由于失去了民心。獲得天下有方法:得到了老百姓,就得到天下了。獲得老百姓有方法:贏得了民心,就得到老百姓了。贏得民心也有方法:他們所希望的,替他們聚積起來,他們所厭惡的,不要加在他們頭上,如此罷了?!?/p>
“老百姓歸向仁政,就如同水流向下游、獸奔向曠野一樣。所以,為深潭把魚趕來的是水獺,為森林把鳥雀趕來的是鷂鷹,為商湯、周武把百姓趕來的,就是桀和紂了。當今天下的君主中如有好施仁政的,那其他諸侯都會為他把百姓趕來的。即使他不想用仁政一統(tǒng)天下,也是辦不到的。不過如今這些希望用仁政一統(tǒng)天下的人,就比如害了七年的痼疾,要尋求三年的陳艾來醫(yī)治;平時若不積蓄它,〔急來抱佛腳,便會導(dǎo)致一病不起,就等于〕終身都不會得到?!餐恚橙绻涣⒅居趯嵭腥收?,便將終身沉溺于憂患與屈辱,直到陷入或死去或逃亡的深淵。《詩經(jīng)》上說:‘那如何能辦得好,全都落水淹死了。’正是說的這個。”
【注釋】
(1)所欲與之聚之:民之所欲,為之積聚之。逢彬按,第一個“之”,指“民”;第二個“之”,指民之“所欲”。與,為(wèi)。有人理解“與”為動詞,“給”的意思;則此句意為“給予他們并為他們聚積(他們想要的)”。此說不妥。因為像這種“V之V之”結(jié)構(gòu),如《梁惠王上》的“經(jīng)始靈臺,經(jīng)之營之”,兩“之”字一般都指代同一事物;且《孟子》除引文外未見此種結(jié)構(gòu)的句子。但理解為“Prep~V~”結(jié)構(gòu)(Prep,介詞)則不同:兩“之”字經(jīng)常不指代同一事物。例如:“今有受人之牛羊而為之牧之者?!?《孟子·公孫丑下》)“為之牧之”指為他放牧牛羊。且《孟子》中多見這一格式。詳見楊逢彬《孟子新注新譯》。
(2)爾也:二合語氣詞,如此罷了。“爾也”不能如某些注家所標點的那樣單獨成句,但翻譯為現(xiàn)代漢語時,可以單獨成句。詳見楊逢彬《孟子新注新譯》。
(1)壙:同“曠”,曠野。
(2)獺:音tǎ,水獺,一種動物。
(3)為叢驅(qū)爵者,鹯也:爵,同“雀”;鹯,音zhān,一種鷹鷂類猛禽。
(4)三年之艾:艾,用以灸穴位者,愈陳則療效愈佳。
(5)其何能淑,載胥及溺:見《詩經(jīng)·大雅·桑柔》;淑,善;胥,都;及,與。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