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建立元代,實際上造成了蒙古帝國的分裂,這是真的!正是在忽必烈自立為蒙古大汗之后,成吉思汗的子孫們開始互相殘殺,最終元帝國、四大汗國之間只是在名義上還是一個國家,實際上早已獨立,并經(jīng)常相互攻擊。
根源竟然是在成吉思汗身上
為什么忽必烈即位會造成如此嚴重的后果呢?其實,根子還是在成吉思汗身上。
鐵木真一統(tǒng)漠北,建立了大蒙古國,被所有蒙古部落尊稱為成吉思汗,先后滅掉了西遼、花剌子模和西夏,打得如日中天的金國毫無還手之力,可以說是實至名歸,無人不服。
蒙古大汗的位子,和中原王朝的皇位不同,最初并不是父子相傳的,而是由蒙古的部落酋長們召開忽里臺大會,共同推舉產(chǎn)生的。然而,由于成吉思汗極高的威望,以及極其強大的勢力,所以如果成吉思汗指定繼承人的話,也一定會得到忽里臺大會的支持的。
那么成吉思汗指定誰為他的接班人呢?
成吉思汗有四個嫡子,長子術(shù)赤,次子察合臺,三子窩闊臺,小兒子拖雷,其中長子術(shù)赤死在了成吉思汗之前,那么其實還有三個兒子可以選擇。
按照中原王朝的傳統(tǒng),應(yīng)該由嫡次子察合臺繼位;按照蒙古民族“幼子守灶”的傳統(tǒng),則應(yīng)該由小兒子拖雷繼位,但是,成吉思汗認為三子窩闊臺最有政治才干,所以臨死前指定窩闊臺為他的接班人。
拖雷系與窩闊臺系的矛盾根源
對于成吉思汗的這個決定,雖然沒有人敢表示明確反對,但最終還是要召開一次忽里臺大會確認,窩闊臺才能正式繼位,在此之前,則有拖雷監(jiān)國。
一年多之后,忽里臺大會召開,會上很多人支持拖雷,但拖雷從大局出發(fā),將汗位讓給了哥哥窩闊臺,并從此之后全心全意的輔佐窩闊臺。
然而,拖雷出色的軍事才能,以及在蒙古貴族和大軍中極高的威望,還是讓窩闊臺很不放心。終于,在一次攻打金國后班師回朝的路上,窩闊臺假裝生病,巫醫(yī)用水洗滌,拖雷為了表示對兄長的愛戴,就喝下了窩闊臺洗病的人,不久便病逝了。
窩闊臺對外宣稱拖雷是病死的,但拖雷的妻子索魯赫帖尼認為,丈夫是死在了窩闊臺的陰謀詭計之下,于是她一邊撫養(yǎng)拖雷的十一個兒子,一邊和窩闊臺斗智斗勇,保全實力,希望有一天兒子們能奪回汗位,為拖雷報仇。
成吉思汗子孫們之間的爭斗
1241年十一月,窩闊臺飲酒中毒而死,下毒的是誰,史料中沒有明確記載,但很有可能就是拖雷的妻子所為。
窩闊臺之后,是他的兒子貴由繼位,也是經(jīng)過忽里臺大會確認過的。但貴由可汗在位不滿兩年,死于非命。貴由之死,同樣不明不白,也同樣極有可能出自于索魯赫帖尼的暗殺。
貴由死后,蒙古各部先后召開了兩次忽里臺大會,選出拖雷的大兒子蒙哥為可汗,蒙古大汗的位子,最終還是落入了拖雷的兒子手里。
但蒙哥繼位之后,為了復(fù)仇和鞏固汗位,大殺窩闊臺的子孫,使得窩闊臺的子孫完全占到了拖雷一系的對立面。
1258年,蒙哥分三路大軍攻宋,他自己則親統(tǒng)主力入蜀,忽必烈率領(lǐng)另外一路大軍攻鄂州。后來戰(zhàn)事不利,蒙哥死在了南宋的釣魚城之下。蒙古各部擁立拖雷第七子阿里不哥為大汗,而身為拖雷第四子的忽必烈認為自己更應(yīng)該繼承汗位,索性擁兵自立為大汗。
于是,忽必烈依托中國的北方,也就是蒙古的南方的大片地區(qū),與阿里不哥展開了為期四年的內(nèi)戰(zhàn),最終打敗了阿里不哥。阿里不哥硬著頭皮來向忽必烈請罪,被赦免,但于一個月后“病死”。
如果說阿里不哥和忽必烈的戰(zhàn)爭,屬于拖雷系之間的內(nèi)戰(zhàn)的話,那么在看到機會之后,窩闊臺系的眾多勢力則趁機造反,紛紛反對忽必烈。尤其是窩闊臺的孫子海都趁機崛起,他說服了窩闊臺系諸子孫,奉他為首領(lǐng),建立了窩闊臺汗國,
而拖雷第六子旭烈兀則選擇了支持忽必烈,忽必烈勝出之后,投桃報李,劃出了大片土地給這個弟弟,并建立了伊爾汗國。但是在旭烈兀逝世之后,他的子孫們并不完全聽從忽必烈的命令。
此外,成吉思汗的長子術(shù)赤的兒子拔都,建立了欽察汗國;次子察合臺占據(jù)了西遼的地盤,逐漸建立起了察合臺汗國,這都是支持阿里不哥的。在阿里不哥失敗之后,他們也不再遵從蒙古大汗忽必烈的命令。
蒙古帝國最終分裂成了五個部分
應(yīng)該說這個時候,成吉思汗建立起來的大蒙古國,雖然疆域擴大了很多,但實際上已經(jīng)四分五裂了。忽必烈后來滅掉了南宋,一統(tǒng)了中國,建立了元帝國。而其他四大汗國則各自為政。
忽必烈是元代的皇帝,也是蒙古的大汗。但是,忽必烈僅僅在元帝國疆域內(nèi)有絕對的統(tǒng)治力,他的命令在其他四個汗國并不好使,四大汗國既不來納貢、朝賀,也不聽從他的命令。
由于忽必烈的汗位始終沒有得到忽里臺大會的認可,所以,雖然忽必烈贏得了汗位爭奪戰(zhàn),卻沒能贏得全體蒙古人對他的認可,大蒙古國雖然名義上還是一個國家,但實際上已經(jīng)分裂成元帝國和四大汗國,共五個國家。
綜上所述,由于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等人的汗位爭奪戰(zhàn),使得原先已經(jīng)隱患重重的蒙古帝國各系之間的矛盾徹底爆發(fā),從最開始拖雷系和窩闊臺系之間的政治斗爭,逐漸演變成拖雷系之間,拖雷系與窩闊臺系、拔都系、察合臺系之間的軍事斗爭,歷經(jīng)百余年,始終沒有分出勝負。
忽必烈建立元代,可以視為蒙古帝國分裂的標志,但如果說罪魁禍首是忽必烈則有些冤枉了,畢竟造成這些矛盾的人并不是他,而是當年成吉思汗傳位窩闊臺埋下的隱患,如果按照傳統(tǒng),選擇讓拖雷繼位,或許就沒有后來的這么多事了。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