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霸主齊桓公能主動“尊王”,背后怎么回事?感興趣的讀者和知秀網(wǎng)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春秋第一霸主齊桓公,后人評述他的歷史功績之時,常常用“尊王攘夷,存亡繼絕”八字來概括。“尊王”,是指齊桓公率領(lǐng)諸侯朝覲周王室,多次解王室危難;“攘夷”,是指齊桓公急公好義,多次擊退外族蠻夷對周王國諸侯的入侵;“存亡”,是指齊桓公將被狄人毀滅的兩個諸侯國——衛(wèi)國和刑國在黃河南岸復國;“繼絕”,則是齊桓公主導,讓近鄰魯國擺脫了慶父之亂,重獲新生。
說到齊桓公的“尊王”,對周王室而言,其實是件好事。
齊桓公之前,江湖上“尊王”口號喊得最響的是鄭莊公??墒?,鄭莊公口號喊得響,內(nèi)心里卻是對周王室深深的蔑視:周王室要分鄭國之政,鄭莊公強烈反對,逼周平王不得不與鄭國交換質(zhì)子以換取信任;周王室任命了一位“副”執(zhí)政卿,鄭莊公就兩次派兵攻入周王畿,讓周桓王不得不收回成命;周王室撤銷鄭莊公執(zhí)政卿之職,鄭莊公干脆就不再去王室朝覲;王室趁機去討伐鄭國,反而被鄭莊公打得落花流水……。
所以,經(jīng)歷了這么多年風風雨雨,特別是在公元前707年被鄭國打敗之后,各諸侯國早就對周王不當回事了。如今,江湖霸主齊桓公居然還能主動“尊王”,被邊緣化數(shù)十年的周王室應該感激涕零才對。
然而,事實卻遠非如此。
周僖王在位時,齊桓公為了收服宋國,曾經(jīng)向王室示好,主動來洛邑請求伐宋。隨后,在公元前681年衛(wèi)國鄄地(山東鄄城縣北)會盟中,周王室也派大夫前往參會,顯示周王對齊桓公的支持。應該來說,在齊桓公稱霸前期,與周王室合作還是較為愉快。
然而,好景不長。
周僖王雖然“傍”上了江湖霸主,奈何天不佑王室,僅僅繼位四年,他就去世了。周僖王一死,王室與齊國之間的關(guān)系就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
關(guān)鍵在于,周僖王兒子、周惠王姬閬太不爭氣了:他剛繼位不久,就巧取豪奪王室大夫財產(chǎn),結(jié)果引發(fā)了五大夫之亂。公元前675年,五位大夫不但改立周惠王之弟姬頹為王,還在衛(wèi)國、蘇國支持下,將周惠王趕出了成周,長達兩年之久!最后,周惠王還是在鄭國和西虢國的支持下,才得以平息叛亂、重新回到成周,坐上了王位。
王室發(fā)生動亂,江湖霸主卻在兩年時間里都不聞不問,齊桓公“尊王”的光環(huán)也就暗淡了不少。但齊桓公根本就在乎這一虛名:當前的江湖,是周王室有求于齊,又不是齊國有求于周王室。
果然,六年后,周惠王主動求上門來了。
《左傳·莊公二十七年》:“王使召伯廖賜齊侯命,且請伐衛(wèi),以其立子頹也?!?/p>
按《史記·周本紀》記:“惠王十年,賜齊桓公為伯”。因此,《左傳》所言“賜齊侯命”,就是周王室正式承認齊桓公為天下諸侯之“伯”,也就是正式承認了齊國的霸主地位了。當然,周王室的交換條件就是:要求齊桓公伐衛(wèi),替周惠王報仇。
對齊桓公而言,被王室正式封為天下諸侯霸主,是錦上添花的大喜事,當然求之不得。
但是,讓齊國伐衛(wèi),卻是有那么一點點為難。自從宣姜嫁入衛(wèi)國后,衛(wèi)國基本就成了齊國“跟屁蟲”,從來沒有背叛過齊國。因此,讓齊國去討伐衛(wèi)國,確實有些抹不開情面??墒牵瑸榱酥芑萃跛蜕系摹鞍灾鳌鳖^銜,討伐一下衛(wèi)國又何妨?
公元前666年,齊桓公帶兵伐衛(wèi),在齊軍到達的當天,衛(wèi)國就潰敗了。然后,齊桓公就宣示了王命,取賂而返。奉辭伐罪之旅進行得如此輕松,齊、衛(wèi)兩國更像是在演戲給周惠王看。
周惠王送出了一份大禮,得到卻是別人的敷衍了事,內(nèi)心當然不痛快。
公元前655年夏,齊桓公率領(lǐng)諸侯在首止(河南睢縣東南)會盟。這次會盟,齊桓公是有些“膨脹”了,決心要干涉周王室家事。
早在公元前676年,周惠王剛繼位時就娶了陳媯為王后,生下了兩個兒子:大兒子姬鄭和小兒子姬帶。因為周惠王夫妻更喜歡小兒子,所以隱隱約約就有改立姬帶為太子的想法。
然而,自東遷以來,周王室已發(fā)生過多次內(nèi)亂,都與父母偏心有關(guān):周桓王寵愛王子姬克,后來姬克聯(lián)合周公黑肩試圖推翻周莊王;周僖王更喜歡王子姬頹,姬頹后來又聯(lián)合五大夫?qū)⒅芑萃踮s出了成周。
齊桓公認為,如果周惠王違背“立嫡立長”的繼位法則,王室勢必再生內(nèi)亂。于是,為阻止周惠王改立太子,齊桓公特地組織了此次首止會盟。在盟會進行過程中,齊桓公與天下諸侯共同向王室求見太子姬鄭,向周惠王施壓!
作為周王國名義上的最高領(lǐng)袖,卻被底下諸侯強行逼宮,周惠王怒不可遏!
但是,齊國的實力擺在那,周惠王也不敢公開與齊桓公對著干,只得派出太子姬鄭參加了首止之會,向天下人表明不會再更換太子。在齊桓公稱霸生涯中,這也落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所謂“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正是指齊桓公穩(wěn)固了周襄王的太子之位!
雖然周惠王在表面上讓了步,但對齊桓公的“霸道”卻懷恨在心。于是,首止之會還在進行時,周惠王就讓周公私下找到鄭文公,對他說:“我協(xié)助鄭國跟隨楚國,再讓晉國輔佐,這樣大家都會過得舒心一些!”
為了對抗“霸道”的齊桓公,周惠王居然寧愿聯(lián)合以“不尊周”聞名江湖的南蠻楚國,可見周王室對齊桓公有多痛恨了!齊桓公的“尊王”策略,居然“尊”出了如此結(jié)果,足以讓天下人笑話了!
這是周王室第一次拆齊桓公的臺,使得原本就對齊桓公不滿的鄭文公逃會,讓齊桓公又多花了兩三年來將鄭國收服!
公元前653年12月,周惠王駕崩,太子姬鄭繼位,是為周襄王。
周襄王雖然繼位,但是由于弟弟姬帶的勢力強大,他甚至不敢向天下公開發(fā)喪,生怕姬帶趁機作亂。為此,周襄王特地派使者到齊國,尋求齊桓公的幫忙。
為穩(wěn)固周襄王的王位,公元前652年春,齊桓公在洮(音桃,山東鄄城西)召集諸侯會盟,宣布擁立姬鄭為王。洮地會盟結(jié)束后,得到霸主支持的周襄王才敢正式為父親發(fā)喪。然而,此時已是來年12月份,距周惠王去世已整整一年!
姬鄭為太子時,齊桓公就幫他穩(wěn)固了太子之位;如今他正式登基為王,齊桓公又不辭辛勞地再次舉行盟會,穩(wěn)定了他的王位。照理來說,周襄王應該對齊桓公感恩戴德。
表面上,確實如此。
公元前651年,齊桓公組織了著名的葵丘(大約是河北臨漳縣西)之會。在葵丘之會上,周襄王派出太宰孔出席,并當眾賜予齊桓公胙肉。太宰孔當眾宣布:“天子祭祀文王、武王后,派宰孔將胙肉賜給伯舅。”“伯舅”,是周襄王對齊桓公的尊稱。祭祀文王、武王所用的肉,在周時非同一般,官方名為“文武胙”?!拔奈潆选?,僅賞賜給那些地位、身份、貢獻都不同凡響的諸侯。
周惠王在世時,封齊桓公為諸侯之長,卻從沒賜過他“文武胙”。周襄王為感激齊桓公,不但賜予他“文武胙”,還賜予齊桓公“彤弓矢”和美玉裝飾的大車!(《史記·齊太公世家》)賜予齊桓公“彤弓矢”,就意味著齊桓公已獲得了專伐諸侯之權(quán)!這可是齊桓公夢寐以求的權(quán)力——當年率諸侯伐楚時,如果有了這件寶貝,管仲也用不著翻出幾百年前的舊帳來糊弄楚國蠻子了!
周王室與齊桓公之前舊日的那些恩怨,隨著周襄王上臺,似乎都煙消云散了。
然而,就在太宰孔宣旨完成后,周王室就第二次拆齊桓公的臺了。
在太宰孔返回洛邑的半路上,碰到了準備前往葵丘參加盟會的晉獻公。
一番寒暄之后,太宰孔直接了當?shù)貏駮x獻公:“您可以不用去參加盟會了。齊桓公好大喜功,致力于動武而不休德。他喜歡施舍小恩小惠,諸侯進貢少、齊國還禮卻重,褒獎歸順齊國諸侯的同時,也讓背叛齊國的諸侯羨慕。每次盟會,他都簡化儀式,多給諸侯好處,以體現(xiàn)他的誠信;他召集過三次盟會,保存三個亡國,以體現(xiàn)他的熱心。他北伐山戎,南攻楚國,向西則召集了此次盟會。這就如同蓋房子,屋頂都已蓋好了,還能再加上什么呢?我聽說,施惠難以普遍,受恩之人就很少會報答。施惠不眾,施惠不報,都會結(jié)下怨恨??升R桓公卻希望施惠如放債一般得到回報,這恐怕行不通。他哪里還能顧得上晉國呢?您放心回去吧,將來有你出力之處!”(《國語·晉語二》)
齊桓公之所以要把此次盟會放在葵丘,就是為了吸引周王國西北的諸侯國前來參會。這其中,齊桓公最想順服的諸侯,莫過于日漸強大起來的晉國!可是,太宰孔剛在葵丘之會上宣布了周王室對齊桓公的賞賜,回過頭就勸晉獻公不要參加葵丘之會、拆齊桓公的臺,可見周王室對齊桓公的不滿根本就沒消除過!
這次齊桓公究竟是怎么得罪了周王室呢?
太宰孔的一句“齊侯將施惠如出責(債)”,道出了個中緣由。齊桓公三番五次幫周襄王,也不過是他放給周襄王的“債”。既然是放債,就必然得到回報??鹬畷腺n予齊桓公的“文武胙”、“彤弓矢”、“大路”,都是周王室與齊國的一次政治交換,而不是周王室真心想賜予!——齊桓公可不是“活雷鋒”,會免費幫別人忙!
正是齊桓公這種赤裸裸的施惠望報心態(tài),讓周王室對齊桓公高度不滿,所以才在葵丘之會進行時,再次拆他的臺,阻止晉國參會!
齊桓公的“尊王”,不過是一種政治姿態(tài),內(nèi)心里他與鄭莊公一樣,充滿了對周王室的不屑。正因為如此,齊桓公與周王室之間也不可能產(chǎn)生真正的信任,雙方都不過是在利用彼此,關(guān)系時好時壞也就正常了。所以,才會有周王室兩次拆齊桓公的臺——關(guān)系極差時,周王室甚至寧愿與“不尊周”的楚蠻合作,來對抗齊國!
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根源,正如同太宰孔所說,齊桓公太喜歡動用武力來宣示他的“霸道”,卻很少真正地以德服人。這也許是葵丘之會后,齊國霸業(yè)難以進一步發(fā)展壯大的重要原因吧!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