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強:憂國憂民的東漢宦官,一生經(jīng)歷如何?下面知秀網(wǎng)小編為大家?guī)碓敿毜奈恼陆榻B。
東漢時期,桓帝、靈帝在位的四十余年時間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宦官干政慘烈的黑暗時期。許多宦官當?shù)琅獧?quán),殘害正直官吏和士人,欺壓平民百姓,導(dǎo)致政治腐敗。然而,就是在這個時期,也有一些頭腦清醒、清忠奉公的宦官,憂國憂民,不惜以生命向惡勢力抗爭。呂強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
呂強,字漢盛,河南成阜人。在他很小的時候,呂強就進宮當了宦官。由于他事事小心謹慎,為人忠誠可靠,升到了中常侍的高位。漢靈帝時,按照慣例要封大宦官為侯。呂強因此被封為都鄉(xiāng)侯。但呂強卻上書靈帝,堅持不接受封侯,還說明了朝政腐敗的根源就在宦官曹節(jié)等人,勸靈帝遠離宦官,信任賢人。在這道奏疏中,呂強又針對靈帝奢侈浪費加重人民負擔(dān),激化階級矛盾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忠告。
漢靈帝看了呂強的奏章,雖然知道呂強是忠心為國,但卻不能接受勸告整頓朝政,斥退宦官奸臣。相反,靈帝只顧眼前享樂,不思長治久安之計。他聚斂大量的財富,搜刮天下珍寶,作為自己的私產(chǎn)。凡各郡國貢納奉獻,都需分別交到各官府。主管官員又都收取賄賂,稱為“導(dǎo)行費”。若不交付“導(dǎo)行費”,主管官員就不向皇帝呈獻。呂強為此又上疏進諫:“天下之財,都是陛下的資產(chǎn)。對于陛下來說,無所謂公私之分,陛下又何必聚斂私產(chǎn)?如今各官府收取郡國貢獻,都索要‘導(dǎo)行費’,中飽私囊。各地諂媚之臣,又搜刮百姓,討好長官和陛下,加重了人民的負擔(dān)。而貪官污吏都因此而飛黃騰達。民怨鼎沸,為禍不小。漢朝舊制,選舉官吏是三公的職責(zé)。選拔上來之后,還要受試考核,才能升官。如今僅由尚書舉奏,選舉不當,亦無責(zé)任。這怎么能選拔到賢臣良吏呢?愿陛下深思?!?/p>
呂強的奏疏,針砭時弊,言詞懇切。恰似一聲驚雷,但靈帝昏庸,不納忠言,致使朝政腐敗,日甚一日。由于階級矛盾日益激化,終于爆發(fā)了黃巾起義。
靈帝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fā)。在農(nóng)民起義的威脅之下,漢靈帝寢食不安。為了能茍延殘喘,保住自己的地位,靈帝召見呂強,尋問對策。呂強認為導(dǎo)致農(nóng)民起義的原因是貪官污吏太多,而精忠強干之臣太少。因此,他建議誅殺朝廷大臣中的貪濁者,并派人考核選拔地方官員,懲治平庸昏聵官員及貪官。同時,他又建議大赦黨人。
呂強的建議都是當時急待解決的問題,但他卻觸犯了宦官集團的利益。桓、靈二帝時期,最大的貪官就是宦官。他們手握大權(quán),任用私人。從洛陽到地方的許多官員都是宦官的宗親子弟或故舊好友。而呂強大赦黨人的建議,更是對掌權(quán)的宦官集團的沉重打擊。在東漢末年的政治舞臺上,有兩大對立的政治勢力,即宦官集團和官僚士大夫集團。以陳蕃、李膺等為首的一大批正直官員和太學(xué)里的大學(xué)生為了挽救東漢政權(quán)搖搖欲墜的統(tǒng)治,開始打擊宦官。因而被宦官誣為結(jié)黨營私的“黨人"?;胳`二帝都曾下令禁錮“黨人”及其親屬故舊,不許做官。呂強要求大赦黨人,目的是啟用他們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但卻危害了與“黨人”敵對的宦官集團的利益。因而,當靈帝接受了呂強的建議,大赦黨人之后,宦官集團紛紛要求退避,并各自召回在各地任官宗親子弟,以免受到考課懲罰。一時,宦官集團氣焰收斂,政治局面略為好轉(zhuǎn)。
但因呂強身為宦官卻打擊宦官集團,在政治斗爭中站在“黨人”一邊,宦官千方百計欲除呂強而后快。中常侍趙忠、夏惲等人共同向靈帝誣告呂強,說他與“黨人”勾結(jié),共同議論朝政,并意圖廢靈帝立新君,又說呂強的兄弟在各地為官,都是貪官污吏?;栌篃o能的靈帝聽說呂強企圖廢掉自己,十分惱怒,就派人脅迫呂強進宮晉見。呂強看到這種情況,明白靈帝一定聽信了讒言,大怒,說道∶“我一死,天下就更亂了。大丈夫本愿為國盡忠,故而得罪邪臣。如今君主聽信讒言,我豈能與獄吏辯駁,而受侮辱!”說完,呂強就自殺了。
呂強死后,趙忠、夏惲等人仍不放過呂強。他們又對靈帝說∶“陛下召見呂強。他并不知道要問他什么問題,就匆忙自盡,可見是心虛而畏罪自殺。”靈帝信以為真,就下詔收捕呂強宗親入獄,并將其全部財產(chǎn)查抄充公。可嘆清忠奉公的呂強,身為宦官,不謀私利,憂國憂民,為君盡忠,卻落得如此下場。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