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吳承恩編寫而成。今天知秀網(wǎng)小編帶來了一篇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西游記經(jīng)常被當做是小孩子的讀物,實際上這是本成人才能讀懂的書,尤其是里面有大量社會現(xiàn)實的映射,寫得非常真實,甚至是有些殘酷。
整本書完全就是,朝廷和江湖的神魔化,所謂玉皇大帝,那就是皇帝,所謂取經(jīng)路上的各種妖魔鬼怪,本質(zhì)上都是一個人長途跋涉路上所遇到的各種風險。
從現(xiàn)實權(quán)力的角度,去理解西游記,我們會非常清晰的看到整個故事背后,那一條清晰的古代政治運行規(guī)律,和以前很多謎團。
比如說孫悟空在鬧完了東海龍宮和陰曹地府之后,這兩方上天庭告御狀那待遇是完全不一樣的,先看看東海龍海,他的流程很正常,寫了奏報,讓后玉帝召見了他,痛斥孫悟空的罪行。
但輪到閻王的時候,玉帝卻只是接了奏表,沒有見他,為什么會 出現(xiàn)這種情況呢?
古代皇帝是九五之尊,那絕對不是誰想見就能見的,見皇帝必須有一定的級別才能見到皇帝。
之所以對他們區(qū)別對待,我們仔細看看原文這句描述:
下面又有葛仙翁天師啟奏道:“萬歲,有冥司秦廣王赍奉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薩表文進上?!迸杂袀餮杂衽由媳砦?,玉皇亦從頭看過。
這句話的信息量很大,首先要說明的是,近年來有些西游解讀,過度的渲佛和天庭的斗爭關(guān)系,事實上從這里我們就能看出來,地藏王菩薩,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他也是要向玉帝上表的。
這很明顯,地藏王屬于玉帝管轄,包括西天的佛祖,那也是受玉帝管轄的,作為皇帝化身的玉帝,在作者的腦子里,他一定是統(tǒng)治一切的,因為中國的古代政治歷來都是如此。
只有在這種統(tǒng)治的前提下,再來說斗爭,權(quán)力的斗爭任何時代都有,但肯定不能公開化明面化,這也是西游故事很多未解之謎的突破口,既要斗爭,又要服從,還不能明著斗,這就是古代社會的常態(tài),除非發(fā)生叛亂了,那就是另一種故事模式了。
然后看地府,”一路棒,打出幽冥界。那十王不敢相近,都去翠云宮同拜地藏王菩薩,商量啟表,奏聞上天,不在話下。
從原文里我們很容易看出來,地藏王才是地府的一把手,而且奏表也能看出來,這個奏表不是以秦廣王的名義寫的,而是以地藏王菩薩的名義寫的。
玉帝作為掌管一切的統(tǒng)治者,對于一把手都沒親自來的告狀,他接個奏表就可以了,完全沒有必要召見秦廣王,因為他界別不夠。
那么作為地府負責任的地藏王,他為什么不親自上天庭呢,是對玉帝的藐視嗎,這個當然不是,這算是古代皇帝的一種恩典,對于某些確實有原因的,是可以格外開恩的。
地藏王菩薩就是這樣,他曾經(jīng)發(fā)過大誓,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絕不離開地獄,這是地藏王發(fā)的宏愿,是普天之下都知道的,所以玉帝可以恩準你不來。
但同樣的規(guī)矩還是要有,你不來,你的下屬來,那玉帝肯定就不能接見秦廣王了,他不同下屬談,浪費時間。
西游記有很多類似的故事,他的出發(fā)點其實就是古代的真實社會,比如說二郎神,玉帝明明說好了,抓住孫悟空給大大的封賞,為什么二郎神最后僅僅得到一點微不足道的賞賜呢。
還有就是,孫悟空從八卦爐中出了之后,這個時候為什么不叫二郎神過來降妖呢,反而舍近求遠,這些問題的答案用兩個字就能說明白,外戚。
二郎神屬于外戚,而對于外戚,皇帝從來都是又愛又恨,尤其是要防著他們功高震主,自大目無君上,甚至是篡權(quán),歷史上外戚為害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
其實這就是成年人看的西游記,小時候只看到二郎神和孫悟空打,長大了之后才明白,二郎神到底是個什么身份,他為什么會有那樣的待遇。
關(guān)于西游故事,你有什么想說的,歡迎留言交流。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