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zhàn)是戰(zhàn)國時期最慘烈的一戰(zhàn),沒有之一;交戰(zhàn)雙方是秦國和趙國,可以說,雙方都把這一戰(zhàn)當作了賭國運的一戰(zhàn)。趙國的直接參戰(zhàn)兵力高達四十五萬左右,而秦國的直接參戰(zhàn)兵力更是高達六十余萬,雙方加起來已經(jīng)超過百萬,這還沒說雙方間接參與的后勤補給人員等;要知道,在戰(zhàn)國時期,最巔峰時期人口也不過三千余萬而已,這已經(jīng)是一個相當恐怖的比例了,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知秀網(wǎng)小編一起往下看。
背景年輕的趙孝成王缺乏統(tǒng)籌全局的經(jīng)驗,目光短淺,既不采納虞卿的諫言,也沒領悟廉頗的戰(zhàn)術(shù)。在他的一通胡亂操作下,長平一役最終以45萬趙軍全軍覆沒的慘敗而告終。深陷于連橫國的包圍之中此時,秦國雖然已經(jīng)向世人露出了侵吞天下的獠牙,但是秦國的遠交近攻策略使得燕國、齊國仍然渾然不覺或樂得置身事外。韓國基本殘廢,魏國幾乎失去了黃河以北之地。如此以來,趙國幾乎處于秦、齊、燕三國的包圍之中。此戰(zhàn)之后,白起本欲乘勝追擊,但因宰相范雎的反對,秦昭襄王沒有同意白起的要求,反而是接受了趙國的求和。但讓秦昭襄王沒想到的是,趙國竟然不同意求和;其實當時趙孝成王的確是準備按和約割讓六城給秦國的,但就在準備履行和約時,被大臣虞卿所勸阻了,虞卿認為割地給秦國,那么秦國的勢力會更強,而趙國“地有盡而秦之求無已”,如此國將滅亡。
在毫無舉措的趙孝成王意識到,是自己的任性和短視造成了長平大敗局。難能可貴的是,他并沒有破罐子破摔或從此一蹶不振,而是禮賢下士,從諫如流。內(nèi)憂外患的趙國將迎來同樣艱巨的邯鄲之戰(zhàn),然而,這次趙孝成王卻硬生生地將一把爛牌給打活了。于是趙孝成王安排虞卿趕緊去辦,長平一戰(zhàn),其實其他國家都是抱著讓秦國和趙國兩敗俱傷的想法旁觀的,沒想到秦國這么狠,趙國敗得這么慘,如果趙國真的衰弱乃至敗亡了,其他國也不好受;于是齊王建很爽快的就同意與趙國結(jié)盟,整個過程之順利,讓趙孝成王都沒想到。長平之戰(zhàn)后,趙孝成王幡然醒悟,知道了盟友的重要性,在與齊國結(jié)盟后,又借魏國使者來趙連絡合縱之機,與訂立盟約。
反而惱羞成怒的秦昭襄王見東方諸國合縱對付秦國,于是令五大夫王陵率軍二十萬兵伐趙,直攻趙都邯鄲。趙國大將廉頗率趙軍十萬頑強抵抗,趙相平原君趙勝亦散家財于士卒,編妻妾入行伍,鼓勵軍民共赴國難,王陵戰(zhàn)至第二年,仍不能取勝。秦昭襄王再次增兵十萬支援王陵,在陣亡了四五萬人后,秦昭襄王命白起接替王陵為帥,但白起此時心中還有氣啊,于是稱病推辭。無奈之下,秦昭襄王改令王龁接替王陵為主將,增兵十萬繼續(xù)圍攻邯鄲。秦軍死傷近半,仍不能下。而后范睢于是舉薦鄭安平為將,率軍五萬攜帶大量糧草支援王龁,加強對趙的進攻。
但是沒想到的是趙國和魏、楚、齊的合縱,狠狠地打擊了秦國殘害山東六國的囂張氣焰,有效地減緩了秦國吞并天下的節(jié)奏。最重要的是摧毀了秦國令人聞風喪膽的最高指揮核心組織,白起被殺,范睢一蹶不振,失去了左膀右臂的秦昭王只能遙望山東,抱憾終身。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