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窖冬暖夏涼能作為最好的避難所,古代窮人為什么還凍死接頭?對古代窮人不挖地窖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知秀網(wǎng)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事關生死大事,窮人不可能是因為懶惰而不去保住性命,其中肯定有其他的原因,下面就來聊聊窮人為什么不選擇挖地窖。
古代窮人的貧窮程度可能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勞苦大眾最渴望的就是能夠擁有一塊可以自己支配使用的土地,但是僅僅這樣的愿望都不能實現(xiàn),因為腳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統(tǒng)治階級的。
也許有人會說,可以到荒山野嶺的地方去開墾一塊新荒地,自己耕種收獲,以此來養(yǎng)活自己和家人。封建社會歷經(jīng)千年發(fā)展,早已形成完善的控制體系,窮人想要自己開墾荒地,一旦被當?shù)氐牡刂鞅iL發(fā)現(xiàn),全部要強行收走。
對于窮人來講只能選擇賣苦力來換取一點糧食,根本不可能擁有土地,數(shù)千年來皆是如此,甚至連一塊墳地都沒有,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小時候要埋葬父母不就是沒有墳地嘛,幸虧好心人贈予一塊墳地才安葬雙親。
如果窮人想要挖窯洞或者地窖,連最起碼的土地都沒有,一切就無從談起。
其實窮人想要挖地窖的難度還遠不止這些,挖地窖的難度要比想象中大得多??梢赃@樣來想象一下,地窖已經(jīng)算是居住的房屋了,對任何朝代的人來說,置辦房屋住所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果是從農村出來的人可能會有更深的體會,家中的老人辛苦勞累一輩子,基本上絕大部分積攢的錢都用在了修建房屋和兒子婚姻大事上。
在古代要挖地窖,肯定不是自己家人能夠做成的,一般都要請人來幫忙,就算是不要工錢的那種幫忙,至少要管人家吃飯,并且還不能太差,這對于窮人來說幾乎是不能承受的開支。
就算是窮人自己來挖,全靠自己力量不請別人,這也是一個巨大挑戰(zhàn)。挖地窖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在墻壁向里面挖洞,是與地面平行的,這種像是窯洞;另一種是從地面向下挖,一般來說是傾斜著挖向深處,這種一般是用來存儲過冬物品的。
就以類似窯洞這種來說,要將結實的土層用鎬頭、鏟子等工具,一點點將土挖出來,這是巨大的工程量。如果想要讓人在洞中居住,是需要不小的空間,如果空間太小根本不能實現(xiàn)冬暖夏涼。
冬暖夏涼是需要足夠大足夠深的窯洞,這樣才能保證窯洞中有維持生存的空氣。
由于窯洞是用來住的,所以肯定要保證它的安全性,在北方有一種說法叫“券”,意思是將洞穴的內部用更為堅固的東西進行加固,目的是防止土層松動造成坍塌。
因此,古代人想要挖地窖來居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對于窮人來說更是如此,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對此還必須要考慮到窮人的生存現(xiàn)狀。
窮人是掙扎在死亡邊緣的人群,忍饑挨餓是他們的常態(tài),偶爾能夠吃飽那已經(jīng)是令人興奮的事。窮人的這種現(xiàn)狀更加讓提前挖地窖成為不可能完成的事,而饑餓也是古代窮人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
我們經(jīng)常會在古代詩詞中看到反映底層百姓勞苦大眾艱難生活的詩句,比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古代被凍死街頭的人追其根源并不是凍死的,主要原因是饑餓。由于周圍環(huán)境氣溫很低,導致人體的溫度難以保持,此時需要大量的能量提供,而窮人肚子空空如也,沒有任何食物來維持能量,這才是凍死街頭的主要原因。
在古代的冬天,氣溫是要比現(xiàn)在低很多的,從我個人的感受就很明顯,那時北方的冬天雪下得很厚,經(jīng)常超過膝蓋那么深,而現(xiàn)在的冬天幾乎不下雪,很少有能超過二十厘米的雪。
可以想象,在更早之前的冬天應該更冷,窮人在冬天的日子更難捱。既然窮人不能通過食物來提供足夠的熱量,那就要不得不提起古代人賴以御寒的衣服。
冬天御寒的衣服主要是棉花,而棉花在中國大面積種植是在宋朝時期,在宋朝之前的冬天,人們冬天御寒的植物是麻絮之類的東西,需要經(jīng)過不斷地搗砸,使其蓬松,這樣放在衣服中間來實現(xiàn)保暖的目的。
這些當然是窮人的辦法,富裕人家自然有更好的御寒衣物,畢竟社會少數(shù)優(yōu)質資源都控制在他們手中。如果是社會最底層的窮人,也許連御寒的普通衣服都沒有,那些流落街頭乞討的窮人往往在寒冬臘月衣不蔽體。
在北方有句俗語,是對乞丐說的,具體忘記了,大概是說乞丐最難熬過的是臘月二十三的晚上,這是最冷最容易死掉的。
在宋朝之后,隨著棉花的不斷擴大種植,紡織技術的不斷進步,促使棉衣的稀缺性顯著下降,對于底層百姓來說是利好消息。棉衣的種類明顯更多,逐漸變成普通百姓可以穿得起的衣服,可見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給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實惠。
再到后來棉衣更加普遍,在新中國之后又有了秋褲這種舶來品,再經(jīng)過進化就是現(xiàn)在的保暖衣了。
總之古代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窮人是最可憐的,一場意想不到的天災人禍可能讓他們凍死街頭,只是因為壓迫和剝削,而不是他們不勤勞,相反,他們的勤勞程度讓人心痛。
就以古代取暖這件事來說,窮苦百姓去山林中砍伐樹枝,讓將樹枝背下山,開始將這些樹枝全部烤成木炭,最后將木炭一根根擺放好,送去富裕人家,只換來少的可憐錢。
詩中描寫窮人燒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就是這樣艱難的過程仍然換不回太多的錢,連自己都不舍得用,所以有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的想法。
底層百姓的勤勞程度可見一斑,而面臨饑寒交迫的群體仍然是這群最勤勞的人??傊?,凍死街頭的窮人為什么沒有去挖地窖保暖,簡而言之一句話,他們掙扎在生死邊緣,沒有能力去挖。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