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p>
孔夫子的一句話道出了中國幾千年傳承下來的吃飯習慣。
然而孔夫子在古代畢竟是一位貴族,雖然只是一位小貴族出身,還有弟子三千,吃穿不愁,孔夫子與平民百姓之間的伙食還是很不一樣的。
《國語?楚語》云:“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魚炙,庶人食菜?!?/p>
這是中國最早關于何種身份食用何種食物的記載,里面可以看出古代封建等級制度的森嚴,更能反映出古代人們吃飯的風貌。
在古代,中國一直被稱之為禮儀之邦,包括吃飯、服飾、祭禮、器物、喪葬都演變成一門獨有的文化。
根據(jù)現(xiàn)有的文獻記載,最早開始成體系的規(guī)定如何吃東西,用什么器物吃東西的是周朝,更早之前也有一些零星的文字記載和考古發(fā)現(xiàn),但是都無法形成一個體系。
而周朝成體系的制定要歸功于一位傳說中的人物——周公。
相傳周公制定禮樂的時候,就對吃東西也進行了嚴格的規(guī)定,什么身份,使用什么器物,吃什么材料的食物,都有規(guī)定。
當然了,天子除外,天子什么都可以吃,天子以下的人,吃東西就沒有想象中的那么自由了,一般都是身份越高,吃東西越自由。
不過古代吃肉食吃葷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禮記·王制》云:“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p>
牛在古代是最為重要也是最為珍貴的勞動力,就算是天子或諸侯想要大快朵頤的吃牛肉都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牛就算到了明清時期都有專門的法律來保護它,足以說明古代統(tǒng)治者對這種牲口的看中,所以在古代,吃牛肉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普通人就不要想吃到牛肉了。
吃羊肉在古代倒沒有什么忌諱,但是要知道中國一直都是以農(nóng)耕民族為主,羊作為草原民族最主要的肉食來源,在古代中原和江南地區(qū)是非常稀少的,直到唐宋時期,羊肉才慢慢普及開來,然而就算到了現(xiàn)代,羊肉雖然已經(jīng)成為日常肉類之一,但是它確是最貴的幾種肉類之一,現(xiàn)代普通人都吃不起,更別說古代普通人了。
至于豬肉,一開始就是普通百姓家里的肉類主食,然而豬肉一開始是不閹割的,鄉(xiāng)下土話就是“不劁(qiāo)豬”,不閹割的豬不好吃,故而一開始并不受歡迎,直到大文豪蘇東坡被貶黃州,經(jīng)濟比較拮據(jù),為了滿足自己老餮的口腹之欲,就自創(chuàng)了著名菜品“東坡肉”。
蘇東坡用文火慢燉的方法烹飪豬肉,這讓豬肉的美味散發(fā)出來,后來隨著養(yǎng)豬技術的提高,在明清時期,豬肉就開始成了民間百姓的主要肉食。
那么在宋朝之前,古代普通人能吃到什么呢?
豬肉不能吃,吃牛肉犯法、羊肉吃不到,那就只能吃雞鴨魚狗了。
這也就是狗肉上不了臺面的溯源之一。
要是碰到好年景,那么可以吃點雞鴨魚狗等等。
但是到了荒年,肉類都吃不起,普通人只能吃一些五谷雜糧,但秦漢時期脫谷相關技術也有限,谷物很是難吃,主要還是以野菜為主,比如《詩經(jīng)》里面就提到多達132種植物,其中能充饑的就多達20多種,蕨類是最平常吃的。
這足以證明先人是把所有的植物都吃了一遍,才能知道20多種能吃的野菜,才能知道蕨類是所有野菜里面還算味道不錯的。
戰(zhàn)國到秦漢時期,蘿卜是最主要的菜品之一。
漢恒帝時期,社會爆發(fā)大饑荒,他就下詔讓平民百姓種植蘿卜為食,其實這和晉帝“何不食肉糜”一樣不靠譜,連糧食都沒得吃,能有蘿卜吃?
在古代,油是非常奢侈的一種生活用品,天天吃野菜、吃蘿卜、吃脫不干凈的谷物,這種生活是非常難受的。
雖然絲綢之路是漢朝開始的,但是一直到了唐宋時期,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才開始豐富起來;到了明清時期,與全世界開始交流,先后傳入了辣椒、番薯等等,普通人的生活才開始豐富多彩起來。
要是誰穿越到秦漢,大米沒得吃,吃牛肉、羊肉直接被抓,估計只能吃上幾口野菜填飽肚子,以現(xiàn)代人嬌貴的體質(zhì),估計要水土不服很長一段時間。
至于《水滸傳》里面的大碗喝酒,大塊吃肉雖然不全是小說情節(jié),但是作者也有所夸大,主要原因還是生活在明朝的作者日常生活已經(jīng)放松了很多限制,還有烘托古代俠義情懷,再加上他們做的本來就是造反生意,才有這種內(nèi)容情節(jié)。
要是真在宋朝,他們敢這樣明目張膽的吃牛肉,還沒等去到梁山泊就直接抓進官府,判都不用判,直接秋后問斬。
要知道就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無故殺牛都是要受罰的,更不用說古代了。
所以不要被古裝劇和穿越小說給忽悠了,古人的生活是非??嗟?,我們應該慶幸生活在一個科技進步、物質(zhì)繁榮的和平年代。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