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秀網(wǎng)小編給大家準(zhǔn)備了:王安石《漁家傲》賞析!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快來看看吧!
王安石是北宋偉大的文學(xué)家,他年輕時就勤奮好學(xué),入仕后體恤民生疾苦,也認識到很多弊端,便立志要進行改革。雖然最終事與愿違,但后世對他卻評價極高。
晚年王安石的詩風(fēng)更顯恬淡,比如他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繞花身,花影妖嬈各占春”;還有《鐘山即事》“澗水無聲繞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都描繪了一幅幅閑適悠然的生活畫卷。下面介紹王安石騎驢春游,一首漁家傲,仿佛一幅剪影,充滿了生活情趣。
漁家傲·燈火已收正月半
宋代:王安石
燈火已收正月半,山南山北花繚亂。聞?wù)f洊亭新水漫,騎款段,穿云入塢尋游伴。
卻拂僧床褰素幔,千巖萬壑春風(fēng)暖。一弄松聲悲急管,吹夢斷,西看窗日猶嫌短。
王安石罷相后,便悠閑地退隱江寧,在鐘山下的半山園里,度過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十年。距半山園不遠有一座定林寺,其中的昭文齋就是他日常下榻的別館,他經(jīng)常在此讀書、著述,偶爾也會接待客人。
不過退休后因為不問朝堂之事,前來拜訪的人也是屈指可數(shù),不過王安石反而感到清凈了許多。這些年來詩人殫精竭慮,為國計民生而操勞,不知不覺間卻添了很多白發(fā)。有一天他對鏡整理衣裝,忽然就發(fā)現(xiàn)自己竟然老態(tài)龍鐘。詩人有點哀怨,但很快就開始釋然。
人生總有暮年,誰也無法改變大自然的規(guī)律,不如盡情瀟灑,快樂悠閑。于是他經(jīng)常在閑暇時,到附近的山林溪壑間登覽野游。
詞人有一次騎驢春游,“燈火已收正月半,山南山北花繚亂”,恰逢上元佳節(jié),收燈后出城探春,芳草如茵、春意滿野,鐘山腳下更是竹木蔥蘢、萬花競秀,景色更為誘人。
荊公內(nèi)心愉悅,一邊騎驢緩行,一邊細細地欣賞美景?!奥?wù)f洊亭新水漫,騎款段,穿云入塢尋游伴”, 洊(jiàn)亭在鐘山西麓,此處溪水青青、花木如繡,是一處游賞的風(fēng)景勝地。
濤亭剛剛下過春雨,詞人騎著小毛驢,翻山越嶺去觀賞美麗的風(fēng)景?!靶滤保f明是雨后,經(jīng)春雨洗禮,郊原格外清新。
荊公退居江寧時,神宗曾賞賜他一匹好馬,后來馬死了,他外出旅游就騎著小毛驢,從數(shù)僮游諸山寺,卻心閑意靜、恬然自若,更忘記了升沉得失、堯桀是非,所有的煩惱都超然塵外。詞人才行高岡、又入低谷,不畏云霧迷茫、不避山谷濕深,體現(xiàn)了其濃厚的游興。
定林寺周圍峰巒復(fù)沓、云霧繚繞,轉(zhuǎn)了一圈回來,不知不覺僧齋晝寢,荊公也感到非常累,便臥床休息。下片轉(zhuǎn)而寫憩寢情況,“卻拂僧床褰素幔,千巖萬壑春風(fēng)暖”, 此時春風(fēng)和煦、令人安眠,他放下紗帳、鋪好被褥,慢慢地進入夢鄉(xiāng)。
王安石曾經(jīng)貴為宰相,山珍海味、錦繡珠寶,什么都見識過,可是他晚年的生活卻非常簡樸,“僧床、素?!保凳境鲈~人毫不在意這些簡陋的陳設(shè),與僧侶們同吃同住,卻每天都能酣眠。
詞人正在靜謐而深穩(wěn)的夢中沉睡,忽然“一弄松聲悲急管,吹夢斷”,山間松濤聲如悲切的竹笛吹響,他從酣夢中驚醒,抬眼望去,西看窗日猶嫌短。 “猶嫌短”三個字,彰顯了作者睡意猶未足,也暗示了作者心無牽掛,才能整夜安眠。
縱觀王安石的這首漁家傲,作者以白描手法勾勒,物象清幽、氣韻蕭散,充滿了恬靜的生活氣息。上片描寫游覽經(jīng)過,“花繚亂、新水漫,騎款段、尋游伴”,不僅朗朗上口,而且生動地描寫了作者非常享受這一春游過程。下片展現(xiàn)其樸素生活,更用“春風(fēng)暖、吹夢斷、猶嫌短”,表達出荊公晚年的幸福生活,令人稱羨不已!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