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小丘正在課堂上昏昏欲睡(催眠夢幻聯(lián)動),老師的PPT上滿滿得都是字,這讓小丘更不想聽課了。突然,老師把PPT切換到了一張圖片,小丘松散的思緒收了回來。然后隨著老師接二連三地放出圖片,小丘逐漸開始把注意力拉回到PPT上,開始聽老師講課。
那么,為什么出現(xiàn)圖片時,小丘的注意力就被吸引過來了呢?
在心理學中,我們根據(jù)注意時有無目的性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將注意分為三種:有意注意、無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和這個現(xiàn)象無關(guān),暫且不提。有意注意是指自覺的、有預定目的、必要時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比如你專心于老師的講課就是有意注意,當然專心玩手機也是有意注意。無意注意往往是由強烈的、新穎的和個人感興趣的事物引起的,并經(jīng)常是出乎意料之外、沒有預期目的的,也不需要費心力去注意的。比如,上述情景中突然出現(xiàn)在PPT上的圖片就引起了小丘的無意注意,從而把他的思緒拉回PPT上。那PPT上的文字也在不斷變化,為什么沒能像圖片一樣引起小丘的無意注意呢?(如果可以的話我們上課不就也肯定不會走神了嗎)
引起無意注意的原因可以分為兩種:刺激物的特點和我們本身的狀態(tài)。從刺激物的特點來說,圖片這一刺激物可能有更大的篇幅或更鮮艷的顏色,與文字相比,刺激的相對強度更大,與PPT上其他事物之間的對比也更鮮明,所以比起從文字轉(zhuǎn)換為文字的過程,從文字轉(zhuǎn)換為圖片的過程更容易引起我們的無意注意。另外,刺激物的活動和變化也更容易引起我們的無意注意,比如在講課時,老師看到底下學生竊竊私語,會突然停下或者放慢說話的速度,這也會引起學生們的注意。而就我們本身的狀態(tài)來說,在沒有足夠強烈的有意注意時,比如小丘聽課本來就不太認真,并且也沒有在專心地玩手機,更容易引起無意注意。
那么為什么小丘更喜歡看老師PPT上的圖片,而不是文字呢?
首先,這也許是因為在多數(shù)情況下,人們對圖片的記憶總是好于對于字詞的記憶,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圖片優(yōu)勢效應(The pictorial superiority effect)。圖片記憶起來更容易,導致人們長期經(jīng)驗積累下來,就使得人們更傾向于看圖片。
早在1971年,Paivio就針對這個現(xiàn)象的解釋提出了雙重編碼理論,他將記憶存儲的編碼模式假定為言語編碼和圖像編碼。圖片通常在兩種記憶存儲模式中均有編碼,而文字只有言語編碼。而Nelson則提出了感覺-語義模型來解釋,他認為除了語義編碼存儲之外,人們看到文字或圖片時的知覺,即感覺編碼也是被儲存的,由于圖片的視覺特征更具有區(qū)分度,所以在感覺編碼中,圖片明顯勝出。他認為圖片的記憶優(yōu)勢雖然可能是由感覺和語義兩因素共同引起的,但感覺的貢獻會更大。比如對于以下這張圖片:
當我們看到這張圖片時首先會有一個整體的印象,這個印象就是我們對圖片的感覺編碼,但如果是一段文字我們很少會進行感覺編碼(可能是因為大塊大塊的文字看起來都差不多),隨后我們會對圖片再進行言語編碼,即把圖片的內(nèi)容描述為“北極熊”。在感覺編碼和言語編碼雙重加工下,我們很快把這張圖片編碼為(超級可愛的)“北極熊”。
另外,研究者們還發(fā)現(xiàn)圖片存在概念加工優(yōu)勢,即圖片比單詞進行語義加工的概率更高,在實驗中圖片的概念加工,比學習中單詞簡單的概念加工能得到更好的匹配。比如,當人們對于圖片和單詞進行快速分類時(例如,按照內(nèi)容分為有生命的事物和無生命的事物),圖片的反應時會更短。另外,對于記憶主觀體驗的研究中,人們被要求分別記憶圖片和單詞后進行再次辨認,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人們對圖片報告“我記得它”的次數(shù)要明顯多于單詞,這就是因為人們更傾向于對圖片進行語義加工,從而記得更清楚。
這些實驗均針對人們主動地收集某些信息,并且有意識地進行信息提取來完成記憶任務的情況下。那么在無意識情況下,圖片仍然存在記憶優(yōu)勢嗎?Jacoby和Dallas的研究結(jié)果表明,在無意識的記憶和信息提取過程中,圖片的知覺特征的保持也能持續(xù)更久的時間,甚至當被試已經(jīng)報告不記得實驗材料之后,實驗用的圖片仍然會讓被試產(chǎn)生一種熟悉感,實驗用的單詞卻不會。
但在實驗中采用的圖片材料均為清晰圖片,如果使用模糊圖片會扭轉(zhuǎn)圖片優(yōu)勢的局面(含義不明的抽象派圖片會更難理解),使用單詞還是漢字也會對實驗結(jié)果造成影響。以下是防杠預警:當然,本文討論的圖片和文字的范圍,僅限于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對應的圖片和文字,比如一段敘述性文字對應一幅漫畫、一段描述數(shù)據(jù)趨勢的文字對應一張圖表,而不進行違背生活經(jīng)驗的交叉比較。
從發(fā)展心理學的角度看,理解圖像是我們從出生開始就不斷進行的事情。我們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就可以理解人的表情,并且明白一些簡單動作的含義,1個月大的嬰兒就可以將看到的形狀與他用嘴觸碰過的形狀相匹配,4個月大的嬰兒在各種顏色視覺上的辨別水平就與成人相似,而5個月大的嬰兒接觸一張面孔照片僅僅兩分鐘,在兩個星期后他仍可能再認該圖片。在長大的過程,我們也會在生活場景中一次次地強化理解圖像的技能,然而對于文字的理解是我們后天習得的,多數(shù)兒童在3歲之后才會開始進行閱讀能力的訓練。對于圖片的理解,我們積累的經(jīng)驗更多,理解起來也就更容易,我們就會更傾向于看圖片。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視覺系統(tǒng)的進化要比語言系統(tǒng)的進化歷史長的多。所謂“一幀圖像勝過一千個詞語”,與文字相比,圖片也更直觀,閱讀文字時我們可能需要將文字想象成圖像,而看圖片不需要這個過程,所以對我們造成的認知負載也更小,我們也就更樂意看圖片。這或許也能解釋部分我們喜歡使用表情包的原因,發(fā)送者可以將情緒具象化,接收者理解情緒也變得更容易。
下次再做presentation時可以多在PPT里加一點圖片(動圖和視頻效果更佳噢~雖然動圖效果太多也會晃眼睛),這樣下面的同學和老師就不會昏昏欲睡啦~
發(fā)表評論